“短短兩三個小時的下潛感覺就像是經(jīng)歷著春夏秋冬四季?!?/p>
2012年6月27日,唐嘉陵駕駛蛟龍?zhí)枬撊牒5?062米,創(chuàng)造了世界同類作業(yè)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。
7月14日上午9點,蛟龍?zhí)柹顫搯T唐嘉陵趕往中國大洋第37航次成果驗收會,會一直開到12點半。散會后,他匆匆趕回家陪妻子吃午飯,哄孩子睡覺……就在前一天下午,他剛剛結(jié)束為期92天的2016年蛟龍?zhí)栐囼炐詰?yīng)用航次回到青島,現(xiàn)在即使再疲倦,也想多陪陪妻兒,彌補長期出海對家人的虧欠。
從2009年蛟龍?zhí)栭_始海試起,作為我國培養(yǎng)的首批潛航員,唐嘉陵和傅文韜一起,駕駛著蛟龍成功完成了122潛次,唐嘉陵更是在2012年6月27日實現(xiàn)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,創(chuàng)造了世界同類作業(yè)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,無愧于“深潛英雄”稱號。2013年5月17日,唐嘉陵和同事受到習近平、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(lǐng)導人的接見,同年他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青年五四獎?wù)拢?014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?wù)?,而就在今年七一前夕,唐嘉陵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(guān)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時,他還奮戰(zhàn)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。
7000米的深海,水壓達到12萬噸,這不僅考驗著潛水器外殼,也考驗著深潛員的抗壓能力
“上九天攬月,下五洋捉鱉”,這是中國人的夢想?!熬盘鞌堅隆钡膲粼缇蛯崿F(xiàn)了,“五洋捉鱉”卻不容易。海底強大的水壓,是最大的難關(guān)。如果沒有任何保護,人類徒手下潛最新世界紀錄是水深113米,而在7000米的深海,水壓達到12萬噸,這不僅考驗著潛水器外殼,也考驗著深潛員的抗壓能力。
在2012年之前,成功下潛到海底7000米以上的,全世界只有三個人,而且?guī)缀醵际侵鄙现毕?,待的時間并不長,也沒有獲取海底的詳細資料,而能在海底作業(yè)的載人深載器,最大深度只能到6500米。直到2012年6月,中國自主設(shè)計研發(fā)的蛟龍?zhí)柼魬?zhàn)7000米級深海成功,英雄團隊中最年輕的潛航員就是唐嘉陵。
1984年4月,唐嘉陵出生在四川遂寧一個普通家庭,他的名字來自于天府之國那條著名的陵江,但是大學時他卻選擇了遙遠的北國學府——哈爾濱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(yè)。去學校報到途中,唐嘉陵特意去了一趟北戴河,圓了兒時看海的夢。
快畢業(yè)時,一個消息激起了他心中的深海夢:國家海洋局潛航研究所到學校選拔7000米載人潛水器潛航員。他毫不猶豫地報名了,一個月后接到復試通知,通過體檢、體能測試、政審和心理測試等層層選拔,唐嘉陵終于如愿,成為我國首批自主培養(yǎng)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受訓潛航員。
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潛航員,唐嘉陵走過了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,他首先在蛟龍?zhí)柹顫撈髟O(shè)計單位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接受了兩年的培訓。每天早晨是雷打不動的體能訓練,以長跑耐力訓練為主,然后是一整天緊張有序的專業(yè)知識和技術(shù)技能培訓。除此之外,嚴苛的心理訓練必不可少,其中最主要的是幽閉訓練和眩暈訓練。中央電視臺《走近科學》欄目主持人張騰岳曾接受挑戰(zhàn),獨自在一片漆黑的狹小空間中待了六個半小時,而這樣的訓練唐嘉陵待了12個小時,而且從陸地再轉(zhuǎn)移到水中。唐嘉陵坦言,“最開始確實心里出現(xiàn)了恐懼感。我就一遍遍地想象自己處于下潛狀態(tài),細心回想操作流程,在心里模擬自己的操作動作。當熟悉以后,心里有了底,自然就不再害怕?!痹诤髞淼暮T囍校麕缀鯇俜职俚淖⒁饬Χ挤旁诹藢嶋H操作上,也就顧不上緊張、恐懼了。
2012年6月27日,唐嘉陵駕駛蛟龍?zhí)枬撊牒5?062米,在世界上寫下了中國紀錄
2002年,蛟龍?zhí)柫袨閲?63計劃重大專項,由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,全國100多家科研單位參與聯(lián)合攻關(guān)、自主設(shè)計、集成創(chuàng)新。一項項技術(shù)難題被攻克,最后全長8.3米、寬3米、高3.4米,紅白兩色、外形像一條胖胖鯊魚的蛟龍?zhí)栒Q生了。
要駕馭蛟龍?zhí)枺仨殞λ浅A私?,就像開車一樣,路上可能遇到各種狀況,潛艇員不僅要能夠熟練操作,還要對故障作出預判和排查。為了實現(xiàn)人機一體的高度默契,潛航員還需要掌握日常維護和修理。最初的兩年受訓,唐嘉陵是親眼看著蛟龍?zhí)枏囊粋€骨架到全部組裝完畢。
回想起第一次正式下潛,“只下潛到了水下43米?!碧萍瘟暧浀煤芮宄谥?,1000米級海試,7次下潛;3000米級海試,10次下潛。“3000米海試成長最快,讓我從學習者逐漸成為一線主力,為之后下潛打下了堅實基礎(chǔ),也順利從深潛試航員成長為潛航員?!?/p>
2010年7月,唐嘉陵和傅文韜作為主、副駕駛,駕駛蛟龍?zhí)栂聺摰缴疃葹?759米的南中國海海底,系統(tǒng)完成了無動力上浮下潛、生物取樣、測浮測掃等深??疾轫椖?,通過機械手把一面五星紅旗插到了3700米的深海,并在圓滿完成任務(wù)后全程無故障順利返航。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、法、俄、日之后第五個掌握 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(shù)的國家。
3000米之后,已經(jīng)沒有什么能夠阻礙他們繼續(xù)前進了。2011年,蛟龍?zhí)栐谂c東北太平洋惡劣天氣斗爭中順利完成了5000米海試,2012年,蛟龍?zhí)栠@條地道的“中國龍”十年磨一劍,迎來了7000米級的考驗。
6月24日,蛟龍?zhí)栱樌聺摰?020米,神州9號上的航天員特別向海底的潛航員送去了來自太空的祝賀。3天后,唐嘉陵作為主駕駛員駕駛蛟龍?zhí)栞d人潛水器完成7000米級海試第五次下潛,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62米,這也是迄今為止蛟龍?zhí)栞d人潛水器下潛的最大深度,同時也創(chuàng)造了國際上同類作業(yè)型載人深潛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,標志著我國已經(jīng)具備在全球99.8%以上海域開展深海資源研究和勘查的能力,實現(xiàn)了我國深海技術(shù)的重大突破,標志著我國載人深潛技術(shù)已經(jīng)躋身世界先進行列。
當7000米的海底暴露在蛟龍?zhí)柕奶秸諢粝聲r,唐嘉陵不禁感慨:“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跡都比在這里要多,自己好像到了外星球?!狈叛弁?,海底一片荒涼,仔細觀察,才能看到指甲蓋大小的白色生物在海底快速爬行,在做沉積物取樣時,感覺海底的泥土很黏稠,就像在用一根管子捅一塊奶油。
雖然已經(jīng)駕駛著蛟龍?zhí)柖啻螡撊肷詈?,但唐嘉陵依然對深潛滿懷敬畏,“這種敬畏并不是恐懼,而是提醒我更加細心地去完成深潛作業(yè)。要把每一次下潛當成是第一次?!?/p>
“十年中我從未有一天懈怠過”
深潛對潛航員要求非常高,我國首批自主培養(yǎng)的潛航員僅兩位,第二批6位潛航員剛完成學員培訓進入實際操作階段。據(jù)了解,在海底的幾個小時內(nèi),潛航員要完成上百項作業(yè)任務(wù),除了布放標志物、定點巡航外,還要進行海底生物照相、海底地形地貌測繪等工作,特別是在操作蛟龍?zhí)柷皞?cè)的兩個機械臂進行生物采樣時, “每一個操作都必須精細精準,必須萬無一失?!?/p>
實際上,蛟龍?zhí)杻?nèi)部的球形載人艙直徑只有2.1米,除了主駕駛外,還會有一名科學家和潛航學員,根本沒有任何活動空間。而載人艙所使用的鈦合金材料,導熱導冷性能都非常好,在海面上氣溫達到40多攝氏度,艙里悶熱難耐,而隨著下潛深度增加,溫度不斷降低,到六七千米的海底,有時甚至低至零攝氏度,“短短兩三個小時的下潛感覺就像是經(jīng)歷著春夏秋冬四季?!币虼嗣看蜗聺撉埃T噲F隊為下潛人員準備的物品中,還會包括兩貼暖寶寶,但是也不能徹底驅(qū)除寒意。而在下潛近底作業(yè)過程中,潛航員為了方便駕駛潛水器完成取樣作業(yè),每次都需要保持屈膝姿態(tài)長達六七個小時,作業(yè)時不覺得,一旦完成任務(wù)回到母船,唐嘉陵才會感到肌肉酸痛。
可是從海試開始,唐嘉陵都主動要求參加水面時間最長、最難受和最顛簸的試驗任務(wù),這些都來自于他對深潛工作的熱愛,和責任。
提到責任,蛟龍?zhí)柕暮T噲F隊都會講起一件與唐嘉陵有關(guān)的傳奇:2010年,蛟龍?zhí)栐谶M行3000米海試,一天午飯前,唐嘉陵習慣性地來到后甲板,繞著蛟龍轉(zhuǎn)轉(zhuǎn),對他來說,蛟龍仿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朋友,有事沒事都會去看一看。走到蛟龍后部時,一滴油正好落在他臉上,唐嘉陵立刻覺察出不對勁,油有點兒熱。他抬頭一看,備用蓄電池箱上面有油在往下滴,一摸箱體,也是熱的,根據(jù)經(jīng)驗揣測,里面的電池可能出了問題。更讓人擔心的是,這次海試電池沒有備件,如果出問題,整個航次就得提前結(jié)束。唐嘉陵立刻將情況報告給蛟龍?zhí)柕母笨傇O(shè)計師胡震,技術(shù)人員趕緊拆開電池箱,發(fā)現(xiàn)里面有電纜芯線短路了,電池箱里的油翻滾著,溫度非常高。事后,胡震仍心有余悸:“如果不是唐嘉陵及時發(fā)現(xiàn),損失將會非常大。他在正確的時間出現(xiàn)在了正確的位置上,作出了正確的判斷。”
從2006年~2016年,唐嘉陵的潛航員生涯正好10年,“感覺過得特別快,一年中很大一部分時間在海上,還有一大部分時間在訓練,10年中我從未有一天懈怠過,即使是在休息里,我也會努力保持狀態(tài),讓自己不僅是一名潛航員,還必須要是一名非常優(yōu)秀的潛航員?!?0年之間,唐嘉陵經(jīng)歷了我國深海探測技術(shù)飛速發(fā)展的時期,也讓他對自己的職業(yè)充滿了自豪和責任,他渴望將自己積累的經(jīng)驗和認識貢獻給祖國的深海探測事業(yè)。
“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將研制出萬米深潛器”,唐嘉陵期待著,他希望有機會成為中國最早一批潛至萬米深海的潛航員,他已經(jīng)準備好了。
艙內(nèi)操作。
返航出艙。
(信息來源:國土資源報網(wǎng)站中林設(shè)計整理。)